“四好四有”练就干部调查研究基本功

来源:党委(学校)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3-12浏览次数:26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重要法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年轻干部初出“茅庐”,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但也存在对基层工作了解不多、经验不足、眼高手低等问题,导致工作推进过程中触碰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找不到破题之法,归根到底是缺少调查研究的本领。年轻干部要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开动脑筋,真心实意沉下来、潜进去、多钻研,努力提升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坚持用“四好四有”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调出实情、研出实策、办成实事。


图片


谋好调研主题,确保“研之有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研主题是调查研究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是做好调查研究的灵魂。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搞好调查研究,首先要谋好调研主题,之所以说要谋好,就在于调研主题需要提前研究、深入谋划,需要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一是要宏观把握。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用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从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规律和趋势中思考调研方向。年轻干部受其自身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程度参差不齐。做好宏观把握就需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政治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选择调研方向时彰显“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的智慧。二是要中观着眼。所谓中观着眼,就是要站在中间地带选好调研主题,特别是对基层存在的一些困难问题,不能一味指责,要试着理解他们,从地区差异、行业分布等方面来观察和分析现状,清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从全局、长远、大势上带动推进局部性矛盾和问题有效解决,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三是要微观入手。所谓的微观入手,就是要坚持“大场景、小切口”,从社会关切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工作关联的堵点等细微处入手,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出发,分辨轻重缓急、捋清先后顺序,由问题来定主题、从难题中选课题,对存在的问题知其深浅,真正找准“从哪儿出发”,形成富有针对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实效性的真知灼见,引导全局工作健康发展。

选好调研对象,确保“研之有根”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这就启示我们要切实选好调研对象,统筹做出结合实际的安排,既要听顺耳话,又要听逆耳言;既要听党员干部说,又要听普通群众讲;既要看台账,又要看现场;既要看机关怎么谋划,又要看基层怎么落实;既要掌握典型的“盆景”,又要掌握整体的“风景”。要从文山会海、机关大院中走出来,多去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等“规定路线”以外的地方,多听“七嘴八舌”的讨论和“没有准备”的汇报,绘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调研对象”。这一点,毛泽东同志为我们作出榜样。1941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会议,突然电闪雷鸣,天降大雨,参会的延川县代县长不幸被雷击中身亡,一位农民的一头驴也在这次雷击中死去,这个农民逢人便说关于毛泽东同志的牢骚怪话,有人把情况报告到毛泽东同志那里。毛泽东同志得知此事后,没让保卫部门去追查这个农民,而是深刻反思工作中到底有哪些失误和过错,激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和愤怒。后来他派人专门去群众中调查了解,到各个地方、各个层次的人中间调研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很快就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原来是陕北一年要征20万担公粮,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因而群众产生了不满情绪。毛泽东同志得知原因后,马上与有关方面商量,建议征粮减到16万担,同时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百姓负担。消息很快在陕北传开,老百姓拍手称赞。

图片



用好调研方法,确保“研之有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一文中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调查研究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开展。在实践中调研方法很多,如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哪一种都可以用,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综合交叉使用,关键是要用当其时、用当其事,要根据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统筹用好实地考察、座谈调查、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通过深度挖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通过听、查、访、看、问等多种方式,既要仔细观察清楚“麻雀”全貌,又要仔细梳理清楚“血管神经”“五脏六腑”,弄清楚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变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本质和规律,透彻研究解决事物矛盾、问题的对策思路,提高调研方法的合适性。


抓好调研深化,确保“研之有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抓好调查成果转化,关键是开准“方子”,要坚持精准施策,做到分类别、分层次,既要把普遍性的问题解决好,也要把特殊性的举措做扎实,把脉问诊、精准发力地治好疑难杂症,针对发展的难点、政策的堵点、民生的焦点、制度的盲点,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拿出解决问题的实实在在的办法“揭对盖子”“出对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调研根本是找准“实”字,注重以调促研、研以致用,坚持实事求是,发扬“钉钉子精神”和“绣花针精神”,听取“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问题”、制定“最有效的对策”,避免“浮萍式调研”“折腾式调研”“抢功式调研”“作秀式调研”,真正把复杂难题摸清、把问题根源找准、把破解之策提实,实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重点是校准“效”字,年轻干部要准确研判调研成果合不合政策、有没有条件、是不是安全、能不能落地,对于已经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政策依据;对于不够成熟的调研成果,需要认真打磨、精心修改完善;对于已经转化的调研成果,加强动态监控、链条推动、末端问效,完善集信息反馈、情况通报、督查整改、责任追究于一体的跟踪问效机制,走好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
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年轻干部要自觉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基本功和传家宝,用实招实策实功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落实、经验在一线摸索、创新在一线生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担当在一线体现,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迈好年轻干部从“谋事之基”到“成事之道”的关键一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年轻干部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周启垠系中国神华能源公司党建工作部(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主任]

来源:文秘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