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脱贫锦囊中有哪些妙计?

来源:党委(学校)办公室发布时间:2015-12-14浏览次数:1403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脱贫攻坚。公报指出:一是要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摘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可见,扶贫开发工作正需“攻坚拔寨”“啃硬骨头”。而此时提出要在5年之内实现全部脱贫,难度可想而知。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锦囊妙计呢?

  锦囊妙计一:“正源”以得民心。

  如何正源?首先要端正脱贫观念。扶贫,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扶贫。习近平早在《摆脱贫困》一书《弱鸟如何先飞》篇中就提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脱贫致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大干群必须首先要淡化“贫困意识”,避免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其次要克服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找准自身优势,在困境中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致富之路;另外还要树立“自力更生”思想,自觉摒弃“等、靠、要”陋习,坚定信念,勇挑大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若能如此,方可创造“弱鸟先飞”的奇迹。

  锦囊妙计二:“取道”以得民意。

  何谓取道?明确脱贫之法也。谈及扶贫脱困,习近平可是深有见地。40多年来,扶贫是他花精力最多的工作。他走村入户,不辞劳苦,为脱贫策略的形成,储备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要想真正脱贫,仅靠政府支持、外界支援,是远远不够的。此次《公报》带来的好消息涵盖了人口、教育、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政府而言,扶贫不仅仅是给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扶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更应提高“造血”功能,抓好教育、关爱弱势、对症下药、完善保障,从而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地发展经济。

  锦囊妙计三:“聚气”以得民力。

  聚什么气?自然是“人气”。何以聚气?自是为人民发声。《公报》写到:“要在5年之内实现全部脱贫”,亮出了整体性脱贫的宏伟宣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要想甩掉“贫困帽”,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扶持,更要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正如《摆脱贫困》一书《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篇中所言:“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万众一心,才能确保按时脱贫。而此次《公报》强调的“全面脱贫”“共享发展”,不仅将让人民在发展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更汇聚了大量人气,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动力。